在当今社会,高校不仅是知识传授的殿堂,更是青年学生价值观形成和塑造的重要场所。随着志愿服务活动在高校的蓬勃兴起,其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和塑造的有效途径,日益受到广泛关注。志愿服务活动为大学生提供了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理论转化为实际行动的平台。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亲身体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从而加深对这些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
一、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现状与特点
近年来,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从最初的简单社区服务,到如今涉及环保、支教、助残、公益宣传等多个领域,志愿服务活动形式日益多样,内容日益丰富。党的十八大以来,志愿服务体制机制不断健全,社会参与广泛踊跃,高校作为重要阵地,积极响应号召,推动志愿服务活动向专业化、项目化、基地化方向发展。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具有几个显著特点。一是广泛参与性。随着志愿服务理念的深入人心,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的行列中来,形成了广泛的参与基础。二是形式多样性。志愿服务活动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社区服务,而是扩展到环保、支教、科技服务等多个领域,形式更加多样,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三是实践性强。志愿服务活动强调实践,让学生在实践中锻炼能力、增长见识,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四是思想引领性。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是社会服务活动,更承载着深刻的思想教育内涵,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塑造
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塑造之间存在着紧密的内在联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些理念与志愿服务活动所倡导的“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精神高度契合。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深刻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增强对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一)增强社会责任感
志愿服务活动让大学生走出校园,深入社会,了解国情民情,增强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大学生能够深刻体会到个人与社会的紧密联系,从而更加珍惜社会资源,积极履行社会责任。在志愿服务活动中,大学生扮演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如教师、环保志愿者、社区工作者等,这些角色体验让他们更加明确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使命,进而更加积极地投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中去。
(二)弘扬社会正能量
志愿服务活动传递正能量,弘扬社会正气。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先锋和未来的栋梁,他们的志愿服务行为能够激励更多的人投身公益事业,共同营造和谐、文明、进步的社会氛围。此外,志愿服务活动还有助于培养大学生的公民意识。
(三)传递志愿精神
志愿服务活动本身就是一种传播志愿精神和社会正能量的方式。大学生在志愿服务中的积极表现和无私奉献会成为周围人的榜样和示范,从而激励更多的人参与到志愿服务中来,共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这种示范效应也有助于提升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文明程度。而大学生通过微信、微博、QQ等社交媒体平台分享自己的志愿服务经历和感受,可以吸引更多同龄人的关注和参与。这种基于社交媒体的传播方式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传播力,有助于扩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塑造范围。
(四)促进个人成长
志愿服务活动不仅有助于大学生提升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还能培养他们的组织协调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这些素质的提升有助于大学生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和挑战,也为他们更好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同时,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和审视自己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这种反思和审视有助于他们更加清晰地认识到自己的价值观取向和人生追求,进而更加坚定地认同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志愿服务活动还能为大学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实现自我价值的舞台,让他们在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不断成长和进步。
三、加强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建议与措施
高校应加强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更好地促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塑造。
(一)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活动机制
高校应建立健全志愿服务机制,明确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管理、考核和激励措施。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志愿服务计划和管理制度,确保志愿服务活动的有序开展和有效实施。同时,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和教育力度,提高他们的志愿服务能力和综合素质。
(二)拓展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和形式
高校应不断拓展志愿服务领域和形式,满足不同学生的需求。可以结合专业特点和社会热点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的志愿服务活动;可以利用互联网和新媒体平台拓展志愿服务宣传渠道和招募方式;可以加强与政府部门、社会组织的合作力度,共同推动志愿服务事业的发展。
(三)强化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教育的融合
高校应将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教育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引导。可以通过组织志愿服务心得交流会、表彰优秀志愿者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和积极性;可以通过志愿服务活动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可以将志愿服务活动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中作为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四)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活动氛围
高校应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活动氛围,让志愿服务活动成为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通过举办志愿服务活动文化节、志愿服务活动成果展示会等活动展示志愿服务活动成果和风采;可以通过宣传报道优秀志愿者的先进事迹和感人故事激励更多学生参与到志愿服务活动中来;可以通过建立志愿服务活动荣誉制度等方式表彰和奖励在志愿服务活动中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
综上所述,高校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在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和塑造方面发挥着多方面的作用。志愿服务活动有助于大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和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将其内化为自己的行动指南。通过参与志愿服务活动,大学生能够增强社会责任感、弘扬社会正能量、传递志愿精神和促进个人成长。这不仅有助于大学生个人的成长和进步,还有助于推动整个社会的文明进步和和谐发展。所以,高校应继续加强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和管理力度,拓展志愿服务活动领域和形式,强化志愿服务活动与思想教育的融合,营造良好的志愿服务活动氛围,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贡献力量。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1年度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一般项目“新时代志愿精神与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项目编号:C2021285)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上海民航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