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逻辑演进、主体塑造与实践探索

邵建飞

字数:2,517 2024年10月18日 理论
  摘要:本文立足于中国式现代化的独特视野,深度剖析自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党在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上的逻辑演进、主体塑造以及实践探索过程。特别是,本文聚焦于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原则,通过细致剖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精髓,揭示了这些治国理政方法论的内在逻辑链条、在中国式现代化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及其深远价值,并进一步探讨了方法论体系的主体塑造机制与实践推进路径。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体系;逻辑演进;主体塑造;实践探索
  中国式现代化作为党领导人民独立探索的民族复兴之路,深刻融合了马克思主义的精髓、中华传统文化精华、历史积淀与现代发展需求。在此过程中,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的“六个必须坚持”成为了引领中国式现代化前行的科学世界观与方法论指南[1]。本文旨在从中国式现代化的视角出发,系统剖析这些治国理政方法论的逻辑演进脉络、主体塑造机制及其实践路径。
  一、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治国理政方法论的逻辑演进
  (一)人民至上原则的逻辑根源

  人民至上原则的逻辑根源来自于马克思主义的唯物史观之中,而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革命、建设和改革,根本目的就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2]。将人民利益置于首位,致力于为人民谋福祉、解难题,不仅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要求,也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独特优势[3]。这一原则确保了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能够广泛惠及人民群众,推动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进步。
  (二)自信自立精神的逻辑构建
  自信自立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是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国家强盛、人民幸福、民族振兴的强大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在领导国家建设过程中,始终弘扬自信自立精神,鼓励自主创新与自力更生。这种精神的形成源于中华民族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国家发展的内在需求,为中国在国际竞争中保持定力、实现繁荣富强提供了坚实支撑。
  (三)守正创新方法论的逻辑展开
  守正创新是推动事物发展进步的关键途径,具有鲜明的理论品质。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将马克思主义精髓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并在实践中加以完善。这种守正创新的方法论体现了对传统的尊重与对未来的探索,为中国式现代化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与动力。
  (四)问题导向方法的逻辑驱动
  问题是时代的号角,问题导向是推动事物发展的核心动力。中国共产党要求领导干部深入基层、直面问题并着力解决,这种以问题为导向的工作方法提高了政府效能,增强了政府与民众的联系,有助于及时发现并解决发展中的瓶颈与挑战。
  (五)系统观念思维的逻辑整合
  系统观念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方法论工具。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中注重从整体与全局的视角出发,推动各项改革举措的协同配合。这种系统观念体现了对全面发展的追求与对国家长远发展的战略考量,对于应对全球性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六)胸怀天下情怀的逻辑拓展
  胸怀天下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的全球视野与责任担当。在国家外交工作中,中国积极推动国际热点事件的和平解决,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更加合理,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的密切合作,凸显了作为一个大国的责任担当。在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坚持胸怀天下将有力推动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
  二、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治国理政方法论的主体塑造
  (一)哲学维度的综合塑造

  中国式现代化方法论体系的主体塑造体现了深刻的哲学要义。从本体论角度看,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与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从认识论角度看,强调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并通过实践探索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从价值论角度看则追求人民利益最大化与共同富裕目标的实现。
  (二)人民主体地位的实践强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并将其贯穿于各项工作中[4]。通过依靠人民、发动人民的力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从而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感与获得感。
  (三)“五位一体”布局下的方法论细化
  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框架下针对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及生态文明建设等不同领域提出了具体方法论措施。这些方法论措施旨在促进各领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共同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全面进步。
  三、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治国理政方法论的实践探索
  (一)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实践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具体体现在加强民生保障与改善、推动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以及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等方面。这些实践措施旨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与幸福感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
  (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强科技创新与人才培养、优化产业结构与区域布局,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以及加强国际合作与开放等。这些实践路径旨在提升国家经济竞争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三)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实践推进
  加强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的实践路径包括深化政治体制与行政体制改革推进法治建设与司法公正加强社会治理创新与安全建设等。这些实践措施旨在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坚实保障。
  (四)国际合作与开放的实践深化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不断拓展对外开放广度与深度。具体实践路径包括加强与世界各国的经济合作与贸易往来,推动共建“一带一路”等国际合作项目,加强人文交流与合作以及积极参与国际组织体制机制建设等。这些实践措施旨在增进中国与世界的相互理解与信任,共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四、结论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治国理政方法论体系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它蕴含了丰富的思想资源与理论支撑。本文深入剖析了这一方法论体系的逻辑演进脉络、主体塑造机制及其实践路径并指出在未来的发展中我们应继续坚持这些原则与方法论体系,不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取得新的更大成就。
  参考文献:
  [1]李智利.深刻把握理论创新的“六个必须坚持”及其内在关系——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37(2):9-14.
  [2]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四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53.
  [3]刘衍峰.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发动力、科学意涵与时代价值[J].天水行政学院学报.2022,23 (06):37-44.
  [4]刘培卿.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对西方现代化模式的反拨与超越[J].行政与法.2023(01):10-18.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交通大学人文社科研究-支持人文社科融合发展专项研究项目。
  作者单位:大连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