幺正量子:点“量”未来 追光前行

字数:1,719 2024年10月18日 科技创新
    幺正量子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矩阵一号。


    幺正量子创始人、中国科大研究员韩永建。


  量子计算,无疑是当前极为瞩目的热点话题。随着科技革命浪潮的不断演进,量子计算被认为是下一代信息技术的核心动力,是带领科技发展突出重围的关键密钥,量子计算系统的研究应势成为当前需要全力聚焦的重要课题。
  位于“科大硅谷”的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幺正量子”)作为量子计算领域乘“新”破浪的先行者,以核心技术为桨,扬科创时代风帆,为我国量子科技产业实现高水平自立自强注入不竭动力。本期,我们走进幺正量子,对幺正量子创始人、中国科大研究员韩永建进行专访,听韩永建讲述幺正量子的“新”路历程。
   创新驱动 人才汇聚
  合肥幺正量子科技有限公司,2022年7月成立于合肥市高新区,由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国科学院量子信息重点实验室郭光灿院士团队孵化,是中国科大首批赋权成果中唯一从事量子计算硬件研发的高科技企业,致力于基于QCCD的分布式离子阱量子计算的工程化和产业化。
  幺正量子创始团队成员包括韩永建、黄运锋、李传锋、许小冶、崔金明等多位中国科大知名教授(研究员)以及毕业于中国科大的物理学博士贺冉。创始团队长期从事分布式离子阱量子计算研究,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具有国际一流科研水平。
  幺正量子成立短短两年时间,其研发团队从不足10人迅速壮大到40余人,研发团队中来自海内外知名高校的博士及硕士人才占比高达70%,涵盖光学、物理学、量子测控、电子、计算机科学、机械设计、工业设计等多个学科方向,聚集了一批量子科技领域的战略和领军人才。
  “新”和“质”的突破
  近年来,全球量子计算发展迅猛,多条技术路线开放竞争。与熟知的超导线路相比,离子阱系统具有量子比特全同、相干时间超长、制备和读出效率高、量子逻辑门保真度高、连通性强等优点。基于这些优点,离子阱系统也是目前最有希望实现大规模容错量子计算的物理系统之一。
  2023年9月,幺正量子发布第一代高通光离子阱量子计算原型机,这一原型机在室温状态下已实现53个离子的长链稳定囚禁,实现了高通光性与多离子囚禁的完美结合,具有当前国际上最强的通光性能,可以保障量子比特的高精度操作及高保真度读出,展现出幺正量子在离子阱量子计算硬件研发方面的领先地位。在随后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幺正量子完成了离子阱量子计算工程机的研制,具备了整机交付能力。幺正量子在短时间内取得的进展令人印象深刻,其研发速度和效率显示了幺正量子在技术研发和工程化方面的卓越能力。
  沿途下蛋 就地转化
  幺正量子不仅在离子阱量子计算系统的研究中取得了显著进展,还成功研制出多光子纠缠源系统、超快飞秒光纤激光器、脉冲压缩器、超稳腔、光纤微腔等一批量子光学产品,填补了国内该领域的市场空白。这些产品不仅体现了公司在量子计算硬件研发方面的实力,也为量子技术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幺正量子创始人、中国科大研究员韩永建在量子信息领域已深耕20年,在被问及当前量子计算发展趋势时,韩永建坦言:“尽管中国在量子计算领域已经取得显著成就,整体在国际上处于第一梯队,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仍存在差距。无论是量子纠错研究还是量子计算的商业化应用等方面,美国仍处于领先地位。”作为一家专注于离子阱系统研发的量子科技公司,幺正量子的目标是打造世界领先水平的离子阱量子计算机,为用户提供模块化、标准化、规模化的量子计算系统和测控系统,通过软硬件协同创新,不断扩展量子系统的规模和应用能力,同时凭借与超级计算机的融合,深化探索量子计算的场景应用。
  量子科技的发展正处于从科研到应用的过渡阶段,要加快推进到产业化阶段,需要形成“企业+科研机构+用户”的产业生态。量子科技企业研发的量子科技产品,需要更多的用户(包含科研机构和企业)试用,只有在应用中发现问题、创造应用场景并及时反馈给研发端,产业才能迭代发展。
  未来,幺正量子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在人才培养方面,积极吸纳海内外高端研发人才的同时,努力培育安徽省本土量子科技工程师团队;在产品研发方面,不断优化和迭代,形成高集成度、高保真度以及高稳定的量子计算系统;在产业生态方面,积极打造符合市场和用户需求的量子科技场景应用,提升品牌价值和社会影响力,构建量子生态产业链。
  (全媒体记者 韩如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