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人工血管破解再狭窄难题

字数:683 2022年10月28日 智慧医疗
  笔者从南开大学获悉,该校生命科学学院、药物化学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赵强教授课题组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徐清波教授课题组合作,研发了一种具有仿生天然血管功能的新型生物复合型人工血管,可在体内缓慢释放一氧化氮,促进血管组织再生并抑制血管钙化,显著提高血管长期畅通率,有效破解了小口径人工血管再狭窄难题,临床应用前景广阔。日前,介绍该成果的论文发表在国际期刊《细胞报告》上。
  血管旁路移植术是目前治疗冠心病和外周血管疾病的重要手段。临床手术使用的桥血管多取自患者自身,包括桡动脉、内乳动脉和大隐静脉等。但是,由于血管来源有限,加之取自身血管会造成二次创伤,急需研发用于替代的人工血管。目前,由合成材料制备的人工血管在大血管(主动脉)置换术中已成功应用,但直径小于6毫米的人工血管因其再狭窄发生率高,仍没有成功用于临床。
  近年来,动物(猪)来源的天然血管由于其来源广泛,并具有与人血管类似的尺寸,受到了广泛关注。这种血管可经过去细胞化处理消除免疫原性,同时保留良好的细胞外基质成分和结构。基于此,研究团队将天然细胞外基质与静电纺丝人工血管结合,设计了一种具有缓释一氧化氮功能的生物复合型人工血管。
  这种新型人工血管具有双层结构,内层为去细胞化处理的猪大隐静脉,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和再生活性;外层采用的硝酸酯功能材料,不仅可起到力学支撑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可以在体内环境中通过多步反应转化生成一氧化氮。赵强介绍,实验发现,新型人工血管局部释放的一氧化氮有效改善了血管组织再生,促进内皮形成,并能抑制内膜增生和血管钙化等病理性血管重构,显著提高了血管长期通畅性。 (李哲 吴军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