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下午,“天宫课堂”第三课在中国空间站正式开讲。神舟十四号飞行乘组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面向广大青少年进行太空授课,这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问天实验舱内进行授课。
综观整堂课,时时可以感受到丰富的科学知识、可贵的探索精神,处处折射出巧妙的课堂设计、科学课本身有趣有益的一面。无论是3名航天员在轨展示介绍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工作生活场景,还是演示微重力环境下毛细效应实验、水球变“懒”实验,做太空饮水、玩转扳手等趣味活动,都让人大开眼界、大呼过瘾,可谓树立了好的科学课示范。
何为好的科学课?首先体现在设计上。例如,为了更好实现天地共播一粒种,有学校让学生提前播种水稻,并进行观察记录。有了事先的学习和了解,此次与植物和水有关的科学课因而产生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好的科学课也体现在实验过程中。例如,同样是做水管吸水实验,实验场地不同,效果迥然不同,背后则是水的表面张力随重力变化而变化的科学原理。好的科学课还体现在师生之间的高质量互动上。学生们分别提出的“天上与地下的流体现象为何差异那么大”“植物在太空的生长周期与地面是否有区别”“植物在太空为何也能向下生长根须”等问题,都是细心观察思考后极有意义的课堂生成。航天员简明扼要回答之后,还适时点拨、循循善诱,鼓励学生深入思考,使科学课充满温情,既开阔了学生的眼界,也触动了他们的心灵,全方位凸显了科学课的育人价值。
由此可见,“天宫课堂”的意义,不只是简单地上一堂科学课,让学生看到科学的神奇,还要激发学生想象力,激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小心求证、不怕失败,使科学精神的种子深植于他们内心。从这种角度看,“天宫课堂”在满满的科学元素之外,更是一堂展现祖国科技创新、感悟伟大航天精神、增进民族自信的德育课。
当下,我国已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科技创新在党和国家发展全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需要从娃娃抓起,从引导青少年爱上科学、提高青少年科学素养开始,从上好每一节科学课做起。在这方面,党和国家实际上非常重视。如2021年6月,国务院印发了《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2021—2035年)》,提出在“十四五”时期实施青少年科学素质提升行动,激发青少年好奇心和想象力,增强青少年科学兴趣、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育一大批具备科学家潜质的青少年群体,为加快建设科技强国夯实人才基础。
科学普及意义非凡,任重而道远。家校社携手努力,让科普课成为青少年心中最难忘的一课,越来越多的年轻一代才会爱上科学,传承老一辈科学家追求真理、创新奉献、胸怀祖国的精神,走向星辰大海、探索宇宙奥秘,成为科技强国的中坚力量。
(张贵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