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
发扬钻研精神 传承榜样力量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黄文静
校长袁亮院士正在为青年学子开展煤炭安全现场教育讲座。 作为以弘扬和传承煤矿安全科学家精神为主题的科教基地,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依托全国最早开展煤矿人才培养的两所高校之一的安徽理工大学,积极开展煤矿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工作,践行国家煤炭事业发展的初心和使命,充分弘扬科学精神。
主旨突出 展陈内容写实走心 我国煤炭技术的蓬勃发展离不开无数煤炭科技工作者们用心血和汗水的悉心浇灌,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充分挖掘依托单位在煤炭行业首批开展本科人才培养文脉资源,梳理了柴登榜、吴中立、袁亮等几代煤炭人前赴后继贡献煤矿安全科技创新事业的系列先进事迹和精神谱系,总结党领导下的煤矿安全高等教育和煤炭行业高质量发展历史成就,凝练提出“深耕煤海、艰苦创业、求实创新、为国奉献”煤矿安全科学家精神内涵。馆内根据这几位煤炭技术产业的科技名家,特地制作了精美的图文科普展板,详细介绍了他们的科研经历以及重要的科研成果,充分展现几代煤炭人“深耕煤海、艰苦创业、求实创新、为国奉献”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学校及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事业发展。
深部煤矿采动响应与灾害防控国家重点实验室、煤炭安全精准开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中心等国家级平台及工业粉尘与职业健康教育部重点实验室、煤矿深井开采灾害防治技术应急管理部科技研发平台……依托安徽理工大学深厚的科研资源,基地积极开展煤矿行业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科普宣传等工作。先后构建了校史馆、地质馆、消防科普馆等科普馆,建筑面积达30000m2,并面向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免费开放,向全社会宣扬煤矿安全科学家爱国创新奋斗的故事,推动在全社会形成尊重知识、崇尚创新、尊重人才、热爱科学、献身科学的浓厚氛围。
形式多样 科普活动丰富多彩
于黑暗中开辟光明,于苦难中造就辉煌,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煤炭事业发展历经坎坷引来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蜕变,伟大的科创事业需要后人接续奋斗,而伟大的科学家精神更值得后人传承发扬。为此,基地充分发挥学校专业资源优势,结合防震减灾日、科技活动周、安全生产月、世界地球日、环境日等重要时间点,针对不同人群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科学家精神教育实践活动。
针对中小学生,基地构建各类科普活动组,以“党建引领、绿色能源、健康科学”为指导思想,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引导中小学生“走进科学、拥抱科学、热爱科学、传播科学”;针对在校大学生,基地以科普创意创新大赛、“挑战杯”科技作品大赛、“三下乡”社会实践等载体,组织各类科技创新活动,激发大学生开展科技创新的内在动力,求实创新,苦练本领,报效国家;针对煤炭行业技术人员,基地组织开展各类技术培训活动,为我国瓦斯煤矿工程技术人员 开 展 培 训15000余人次,为安徽煤炭及非煤行业培训安全管理人员1000余人次,有力提高了行业技术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针对煤炭科技工作者,基地组织老中青相结合的科研团队,充分发挥“传帮带”作用,围绕煤矿安全领域重大科技难题开展协同攻关,在“卡脖子”问题解决中培养出以薛生、钟茂华、赵光明、周福宝、王凯、聂百胜等为典型代表的一大批高端科技人才,有力促进了煤炭行业的高质量发展。
几代煤炭人闪光的科学家精神,激励着学校及煤炭行业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国际交流等事业发展。目前,基地拥有专兼职工作人员400余人,其中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级人才8人,省部级人才80余人。
秉承着“凝魂聚魄,立德树人”的科教目的,未来几年内,安徽理工大学国家创新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将逐步完善各类教育工作管理制度,制定长期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并提供足够的活动经费,确保科学家精神教育工作优质运行,助力煤炭科普事业向上向好高质量发展。
合肥市科技馆:
发掘科学家精神 激活科创人才引擎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 葛婷 实习记者 刘燕琳
参观者在杨振宁陈列馆聆听讲解。 长期以来,合肥市科技馆以普及科学知识和弘扬科学家精神为己任,不断丰富展览展品讲解内容,创新教育活动形式,深度发掘展览展品和教育活动背后蕴含的科学精神、科学家精神,将科学知识与精神内核融入到具体的展教工作中,着力打造高品质的国家级科普教育基地。
弘扬爱国精神 构建科教高地 合肥市科技馆于2002年5月建成开放,总占地面积16710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0平方米,其中常设展厅建筑面积约5800平方米。“建馆之初,为弘扬合肥籍科学巨匠杨振宁先生的科学之路,我们在馆内规划设计了300平方米的‘杨振宁陈列馆’。”科技馆负责人向记者介绍道。
据了解,杨振宁陈列馆建设得到了杨振宁先生本人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展览以童年时代、求学之路、科技成就、心系祖国、美满家庭、情系庐阳、人间重晚晴等七个篇章为主题,通过杨振宁先生提供的实物录影带、照片,以及杨振宁先生在不同时期获得的各类奖章复制品等,展示了这位世界著名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重大贡献、科学成就和成长奋斗历程。同时,科技馆工作人员会在陈列馆内定时开展讲解服务,结合杨振宁先生的科技成就,重点介绍杨振宁先生归国后为国家科技进步和人才培养所作的贡献。
通过实物展示和教育活动,合肥市科技馆尽可能全面客观地展现杨振宁先生胸怀祖国的爱国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严谨治学的求实精神、奖掖后学的育人精神,以其科学精神为指引,激发公众崇尚科学、热爱祖国的热情。
开展探究式学习 打造科教矩阵
展览展品是科技馆科学传播的重要载体,体现了科技馆体验式、互动式和可延展性的传播特点,基于展品的深度讲解可以向公众传达展品原理、实际运用,以及展品背后蕴含的科学家故事。多年来,合肥市科技馆深度挖掘展品信息,撰写新的展品讲解词,有意识地将科学精神融入到展品中,并加入“探究式”学习模式,激发公众求知欲。2021年,科技馆以馆内400多件套展品为基础,开展了总计809小时的深度讲解,以高频次高质量的讲解服务,引导公众像“科学家一样思考”。
讲解深度持续提高,活动形式也在不断创新,合肥市科技馆负责人表示,结合展览主题策划实施科学家精神专题的教育活动,也是普及科学知识、弘扬科学家精神的重要方式。科技馆科普辅导老师自主制作、积极策划、编辑了以15位科学家为代表的科学家精神专题视频《科学有IDOL》专辑,涵盖《致敬邓稼先》、《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肝胆之父吴孟超》等,视频广泛推送至各平台,帮助公众了解不同领域对人类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做出贡献的科学家们。此外,合肥市科技馆还通过播放“光影科学梦”科学家精神主题影片《袁隆平》、邀请安徽粮食工程职业技术学院的老师开展爱粮节粮科普讲座、开展科学探究活动《走进粮食》以及“顺天应时,岁时农耕”主题科普临展等多种形式,帮助公众在了解科学家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的同时,树立人人知粮、爱粮、惜粮的意识。
2021年,“天宫课堂”第一课正式开课,合肥市科技馆积极响应号召,开展“天宫课堂”地面学习活动,联合多家社区及学校,组织学生来到科技馆现场,开展多项航天科普活动。2022年,“天宫课堂”第二课再次开讲,科技馆联合合肥市琥珀小学携手开展活动,共同了解科研人员奋斗的艰苦历程。
科技兴则民族兴,科技强则国家强,科学家是科学知识和科学精神的重要承载者,现如今,要推动科技跨越发展,更需要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今后,合肥市科技馆将继续深入挖掘优秀科学家的学术思想、人生积累和精神财富,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生动阐释科学家精神,推动科学家精神进校园、进课堂、进社会,为培养公众的社会责任感和科学使命感作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