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会优势 托举科技人才

——省科协青年科技人才托举计划入选者风采②

字数:2,901 2022年07月22日 江淮科技英才

蒋晓岚:绽放在茶科技产业的铿锵玫瑰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记者黄文静
      蒋晓岚在实验室里进行科研。

  安徽农业大学茶与食品科技学院副教授蒋晓岚是一名茶学工作者,因为热爱茶产业,她用实践践行初心和使命,为茶树的栽培管理以及茶学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展现出一名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铿锵力量。
   与茶结缘 投身科研
  “我老家是河南信阳的,是信阳毛尖的产区,从小我就跟着家人一起采茶做茶,可以说,茶叶已经融入到我的血液里,成为我生命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蒋晓岚从小就与茶叶结下不解之缘,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研究生时期她便毫不犹豫地选择了自己热爱并愿意为之终身奋斗的茶学专业作为自己的科研方向。在大家眼中,从事茶学的科技工作者相对较少,但是在蒋晓岚看来,未来的茶产业大有可为。“中国是茶的故乡,我国也是世界第一产茶大国,茶叶消费量占世界40%多,茶叶出口额居世界第一。”蒋晓岚介绍道。
  茶学学科是我国独有的传统特色优势学科,是集理论基础和实践应用于一体的学科,但由于茶树世代周期长、自交不亲和等特殊性,使得茶树基础生物学研究滞后于其他作物,蒋晓岚认为,随着新时代的到来,茶学创新科技发展也要走在前列。2010年至今,她主要从事茶树次生代谢及生理生态的研究工作,经过反复研究发现茶树的叶和根中分别积累了大量的酯型儿茶素以及聚合态儿茶素PAs,这一结果推进了人们对茶树根中多酚类物质积累的认识,论文2013年发表至今已经被引用达160次。在此基础上,她还发现相关的转录因子MYB5能调控类黄酮途径中大部分基因的表达,从而控制儿茶素中间体以及原花青素的积累,这部分内容为原花青素缩合机理的研究奠定基础。
  以茶行道 孜孜奉献
  一片片神奇的叶子,造就了一个产业,也能富裕一方百姓,因此优化茶园栽培管理提高茶叶品质一直是蒋晓岚的科研目标。“学习茶学之后,家乡的茶农经常通过微信问我一些茶园栽培管理以及茶叶生产加工等方面的问题,每次我都尽力帮忙解答,自己不懂的也会请教行业里相关方面的专家,这促使我继续学习,为乡村振兴贡献力量。”从研究室到田间地头,为了能进一步了解茶树的自然特性,蒋晓岚的足迹遍布省内外各地,“舒城、六安、黄山……山高路远,每逢茶季会去的频繁一点,有时候感觉很辛苦,但是想着茶农们期盼的样子,就觉得这份工作是有价值、有意义的。”蒋晓岚说。
  作为茶领域的科技工作者,蒋晓岚一直在“以茶助农”的道路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着,她发现茶树的根中积累大量聚合态的儿茶素类;茶树体内聚合态的儿茶素与金属离子如铝形成复合物而降低金属离子的毒性,这些特点或许与茶树根系特别适合在酸性富铝环境下生长有关。蒋晓岚表示,未来,她将继续围绕多酚、多酚-铝复合物对茶树生长的影响等方向展开研究,期望解释茶树喜铝耐铝的生理机制,从而丰富植物耐铝的机制,为茶树优良品种的选育以及茶树栽培施肥管理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辛勤的努力,结出硕果,近年来,蒋晓岚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第一作者10篇,共同第一作者5篇;获批授权专利2项;2013年,获第三届中国茶叶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9年,获得第六届中国茶叶学会青年科技奖。同时,她作为项目主持人,主持开展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为茶行业的壮大和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回首科研经历,从一名稚气未脱的研究生成长为茶学领域的专业科研人员,蒋晓岚依然抱着谦虚的态度学习和进步,用科技创新赋能茶产业高质量发展,奔赴前途光明的星辰大海。

黄勇:凝聚科技力量 专注害虫治理


  安徽科技报全媒体实习记者孟宇婷
      黄勇在准备用于RNA干扰的试虫。

  黄勇是安徽农业大学植物保护学院副教授,2020年经省昆虫学会推荐,他入选省科协青年人才托举计划。黄勇的主要研究方向为昆虫毒理与生理,本科与博士阶段均在西南大学攻读相关学科,2011年,获得植物保护学士学位,2016年,获得农业昆虫与害虫防治博士学位,并于2014年前往牛津大学进行相关研究学习。自2017年起,黄勇于安徽农业大学担任副教授职务。截至目前,他在国内外相关期刊发表论文20篇,主持过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并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会议。
  志存高远 助力昆虫事业发展
  “确立科研目标对我来说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过程。”提到过去的学习经历,黄勇向记者介绍道。因为自小兴趣使然,黄勇于2007年进入西南大学进行植物保护相关内容的学习。早在大学二年级之时,黄勇便进入实验室进行实践研究,这也为他确立昆虫研究目标筑牢根基。在实验室各位前辈导师的指导下,在日复一日的刻苦钻研中,黄勇在害虫治理之路上不断前进。
  “在求学阶段,母校的老师和同学都给我提供了许多帮助,没有他们的支持和引导,就没有现在的我。”黄勇对记者说,他本科和研究生的导师不仅在专业领域倾囊相授,在研究方法和态度方面也让黄勇受益良多。导师们对科学的追求和敬畏,对科学研究一丝不苟的态度和创新精神都深深地影响了黄勇,他以梦想为桨,以勤奋为帆,在昆虫毒理与生理的航路上乘风破浪,奋力向前。
  海外深造 拓宽科学研究广度
  自2014年起,黄勇前往牛津大学学习生理学、解剖学和遗传学相关专业知识。“留学初期,语言不通的确对我造成了一定的影响,我用了一个月的时间融入了外语交流语境。”黄勇虽未着笔墨介绍,但其感慨之情溢于言表。在英国留学期间,黄勇以蛋白区域化和CTP(胞嘧啶核苷三磷酸)合成酶为研究内容,逐步分析发现芽殖酵母中23个蛋白可形成fila-ment(丝状结构),并针对该结构的形成过程和功能进行详细阐述。
  “在国外留学期间,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我的同门师兄弟,我们虽然来自不同的国家,但对于科学的信念是相同的,这种信念使我们共同打破了语言和文化壁垒。”黄勇告诉记者,留学牛津对于他的成长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为他今后的研究提供了国际视角。在留学期间,黄勇以一百二十分的热情投入害虫治理研究事业中,同时他还与来自英国、巴西、印度等不同国家的良师益友进行交流,也正是因为有交互的研究内容以及相似的科学态度让黄勇和他们的交流畅通无阻。这些海外经历不仅充实了黄勇的知识储备,还拓展了他研究广度,为他之后归国继续研究奠定基础。
  潜心钻研 延展害虫治理深度
  “西南大学的校友袁隆平先生让我记忆颇深,每次袁先生回校举行讲座,都是万人空巷。”黄勇向记者介绍道,同为西南大学的学生,袁隆平先生对于植物科学事业,对于杂交水稻数十年如一日坚持研究的精神给了他很大的鼓励,激励着他坚持潜心钻研科学,严格要求自我。
  “我一直认为我们青年应该做到‘走自己的路,坚持自己的想法’,这句话也一直激励着我。”自2017年以来,黄勇几乎每天都披星戴月,在实验室工作至深夜。同样,黄勇的辛勤付出也收获硕果累累,十年来,黄勇累计发表重要期刊论文20篇,在学术上成就斐然。谈到获得的相关成绩,黄勇谦虚地表示自己只是做了应尽之事,未来还有很长的道路要走,还有很高的山峰要攀登。
  提到本次入选“青托人才”,黄勇感到十分荣幸。“这次提名不仅给我们提供了科研方面的实际帮助,对我来说更是一种认可。”黄勇告诉记者,通过这个平台,他能够与不同领域的优秀人才交流探讨,对他自身也起到了极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黄勇也表示,今后他将继续努力,为我国的植物保护和害虫综合治理事业添砖加瓦,不断创造新辉煌。